《我們與惡的距離》會爆紅不是意外
解析《與惡》的「話題行銷」三關鍵
最近熱搜關鍵字中一定有《我們與惡的距離》,雖然4/21已最終章的完結,但《與惡》的討論熱度依然不減,中國網友還稱其為「2019台灣神劇」,截至5/1止,在豆瓣網上獲得5萬多名網友,高達9.5的評分,並打破台劇收視率低迷氛圍,於完結篇衝上3. ivermectin BOAT BOTTOM PAINT 40的高收視率。
連全球最大的IMDb(Internet Movie Database)上的《與惡》至今也保持著9.5分的超高評價,甚至高過8.8分的《一把青》及7.2分的《通靈少女》。如此高的驚人記錄,除了高達4,300萬的製作費,及堅強的演員陣容外,「話題性」更是衝高史上眾多記錄的關鍵因素之一,《與惡》有三大話題點:
一、沒人敢拍的「社會話題」:無差別殺人&死刑議題
台灣戲劇一直無法有大躍進的突破,我個人的觀察是一直走不出「小情小愛」,主題多圍繞在「個體間的情愛」,難有更多元面向的探討,縱使有也多是蜻蜓心點水的包裝一下,最後大半戲份又落入男女間的愛恨情仇。我並非批評影視工作者,台灣的影視工作者多半優秀又專業,戲劇會一直走不出「小情小愛」的框架,很多時候是商業、文化、教育、政策等因素而限制了專業的發展。
此次《與惡》的最大話題點,就是敢突破以往「小情小愛」及「偶像顏值」的安全賣點,反大膽的去碰觸大家不敢碰的「社會議題」,可以說是首次挑戰以「無差別殺人」為題材的戲劇,也讓人不禁想起2014年鄭捷與2016年小燈泡兩起震驚全台灣人的社會殺人事件。
因曾是圍繞在我們身邊如此深刻的「社會話題」,所以更能吸引大眾的目光與焦點,讓《與惡》在一月釋出正式預告片時,媒體就開始爭相報導,掀起第一波熱潮。而在三八婦女節時,又邀請百名女性KOL參與《與惡》的婦女節特別首映會,再次地拉出第二波網路聲量。
二、十五年沒演戲的「人物話題」:賈靜雯沉潛回歸
大家都知道光有好的題材還不夠,還要有細膩的劇本及精湛的演員,《與惡》的劇本由兩屆金鐘獎戲劇節目編劇「呂蒔媛」所寫,其中更花了一年透過FB及PTT去搜尋近2萬筆的關鍵字,再去進行議題、事件、人物的「大數據分析」,好掌握毎個人物角色中最細膩的觀點及視角。
此外,呂蒔媛發現大數據分析未能達到預期效果後,又獨自花了半年時間,訪問了劇中角色的真實面,包括記者、師法官、記者、精神科醫師、思覺失調症病友及其家屬,甚至去旁聽死刑庭的判決流程,以確保《與惡》給觀眾的「帶入感」。
精湛的演員便是賈靜雯、吳慷仁等演員,根據「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的按讚流量分析中,可以看出「賈靜雯」的按讚量是TOP1,「吳慷仁」位居第二。計算之後,兩人的按讚總量竟相當於「公視、ETtoday新聞雲、VOGUE Taiwan」三個平台的按讚量,表示「話題性藝人」的流量是不輸大型平台的。
賈靜雯的話題點自36歲放棄名下所有房產,用2,600萬換回梧桐妹開始,經歷五年的離婚官司,賈靜雯幾乎失去昔日戲劇女神的光輝,但她硬是花了十五年,在四十五歲重回戲劇巔峰。
《與惡》剛好是賈靜雯睽違十五年後的第一部台劇,昔日女神再度回歸,自然先拉抬《與惡》的第一波網路聲量,果然預告片釋出後,沉潛磨練的十五年演技再次驚豔眾人,在一、二集播出後,與破天荒的題材形成了一股「魚幫水、水幫魚」的浪潮﹗也讓話題接二連三的持續發酵。
三、讓觀眾毎集必哭的「噴淚話題」:共鳴才有記憶
話題除了本身自己製造外,自然延伸的話題性更是重要,我自己看到很多人在FB留言:「為什麼那麼好哭」、「毎集都有一個哭點」、「聽人家講到都不敢看了,怕哭翻」、「好容易被帶入,然後戳中哭穴」……。
「情感」本身在戲劇上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共鳴點」,有了「共鳴」,觀眾自然就能留下「記憶」。很多時候你對一部戲劇或電影有很深刻的印象,是因為其中某一段的「情緒及情感」擊中了你的「經驗」,然後你被觸動了,當完結後,你很難記清楚演員說的毎一個字句,但你可以很容易地分享那段「被觸動」的劇情。
就像《與惡》中的「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一個二十年去養一個殺人」、「家裡要死就死三個人就好了,不能連你也葬在這裡」、「 一個民主法治國家要靠殺人才可以撫慰人心,保障我們的安全。這個我沒有聽過,這太荒謬了」、「那我兒子有活下去的權利嗎﹗」、「希望就在雲後面喔,騎不動了就往前看」……。不止著重在男女主角,而是毎一個角色都扎實的呈現內心悲與苦的糾結,讓觀眾有了很多的「情緒共鳴點」,話題也會一個搭一個的傳播下去。
這兩、三年我看到台灣的影劇圈有逐漸突破過去低靡的走勢,雖然離回歸過去榮景還有一大段路要走,但我相信台灣的影視工作者絕對不輸其他國家,期待未來還有更多的好劇,帶領觀眾走出更寬廣的世界。
來源:經濟部中小企業創新服務計畫專欄
作者:心惢文創總經理 蔡緯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