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創業專欄112_特斯拉及星巴克現在流行用的「個性徵才」。企業主該找具有「三大軟技能」的員工

Facebook
Twitter
特斯拉及星巴克現在流行用的「個性徵才」
企業主該找具有「三大軟技能」的員工

最近去幫一家全球超過千人的跨國企業做「DISC人格特質」的分析顧問,總經理希望透過分析幾位高階經理人的報告,來瞭解選才及徵人的方向。其實早在一開始我是很抗拒及反感這樣的顧問案,因為有種替員工「算命」的感覺。

就好像有一種「合八字」的概念,合則來、不合則去,好似專業、經驗及文化契合度等…都不重要一樣,但案子接了,還是要去瞭解一二,想說看是否能在現場好好跟總經理「教育」一番。

人格特質測驗是算命,還是統計?

到了現場,前五分鐘才知道是我先給對方「算命了」,因為這位總經理根本不是我想像中的「只想用測驗來選人」,而是不太能理解「DISC測驗為何在美國行,台灣卻不行?」

原來這位總經理是董事長特別從美國總部調回台灣,幫總公司做組織改造的階段性工作。這位總經理的最大困惑就是「DISC在美國很好用,怎麼到台灣就好像失效一樣?」

整個來龍去脈是這位總經理在美國管理時,都用DISC做為員工的分析與管理的主要工具,她表示自己也接受過這類的培訓,對於瞭解自己及部屬的行為模式很有幫助,除了準確度高之外,也對於員工的態度及績效表現都有著良好的提升,因此一直使用了近20年。

所以調來台灣後,她便找到市面上DISC資訊最多及研究最深入的我們,先是購買了測驗,再施測,然後接著做績效面談,但台灣部屬給她的feadback完全跟美國不一樣,當她表示完後,我大概就理解她的困惑是什麼了。

隨後我先展示了一下解讀的技巧,在對方完全不用告知我任何資訊的情況下,直接說出她底下部屬的現今工作狀態。她算是有點小訝異,因為一來準確度近九成,二來是測驗報告中,無法看出我講的深入內容。我想因為她在美國待了30年,不然應該會覺得我會「算命」。

人格特質測驗,企業HR與主管的愛與恨

其實不是測驗報告不準確,事實上,市面上幾乎所有的人格特質、性向測驗、性格分析報告的呈現模式及邏輯都是大同小異。一堆性格、個性、優點、缺點、擅長哪項工作等相關的描述,自己看會覺得很準(因為多數都講優點),但在別人眼中就跟「體檢報告」一樣,看完就是「似懂非懂」。

我想這也是為何九成企業HR及中高階主管對於這類人格特質分析測驗是「又恨又愛」,恨的是「這就是心理測驗嘛!怎麼可能會有多準,而且報告上都是差不多的描述,根本無法看出一個人的真面目。而愛的是「起碼有個依據及數據可以跟公司交代,選人不是看我個人心情,而是有科學依據的喔」。

再加上東方的管理文化,在招募面試及做人才管理時的這類測驗,幾乎是「跑流程」的狀態,因為幾乎沒有受過解讀測驗報告的專業完整訓練,就只能「有邊讀邊,沒邊念中間」。

Tesla及Starbucks現今流行的「個性徵才」

然而事實上這類人格特質測驗在星巴克及特斯拉身上被定義為「個性徵才」。在Beyond.com一項研究中,企業主表示:「文化契合度是單一最重要的徵才準則,勝過經驗、修課、平均學業成績和學歷。」僱主所要找的前三大技能皆為軟性,包括「正面的態度、溝通、團隊合作」,而這些特質便可以「個性測驗」中去觀察及分析。

星巴克執行長Howard Schulz說:「選才是種藝術,而不是科學。履歷並不能告訴你,他是不是能契合你的企業文化。」

特斯拉執行長Elon Musk說過:「我最大的錯誤就是八成太過看重某人的才華,而不是他們的個性。我認為一個人善不善良,很重要!」

愛馬仕執行長Robert Chavez表示:「選才時,我們會去招募有幽默感的人,能容易展現笑容的人。」

這些看似平凡無奇的選人哲學,都顯示了「看個性選人」真的有一些道理,當然科學的測驗報告只能顯釋出「表面」的個性,無法深入內心的真實個性,而且面試時,多數求職者都會善於偽裝出良善的一面,要經過專業的訓練才能看透這些測驗報告。

人格測驗只是輔佐,人的本質才是關鍵

我們聊了許久,從分析DISC報告聊到接班人問題,又聊到台灣職場生態、新世代管理,最後我總結一個因素來回應她的困惑,就是「東西文化及教育差異」。

她點了點頭,雖然眉頭依然深鎖,但比起原先的困惑加衝擊來說,總是找到一個可以解決問題的方向,也著手規劃一系列的培訓課程。

我常講:「測驗是死的,人是活的!」想單憑一份測驗報告就想解讀一個人的內心,就跟電影《英雄》刺客無名向秦王說:「你把一個人想簡單了」,但也沉重的說:「想不到殘劍與寡人素昧平生,才真正懂的寡人」。無論是個性徵才、專業徵才或是重金求才,做為企業主的更要把員工是為人才,而不是奴才,方能建立求職者嚮往的企業園地。

來源:經濟部中小企業創新服務計畫專欄

作者:心惢文創總經理 蔡緯昱

更多創業創新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