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創業專欄117_疫情後逐漸消失的22種職業。身在其中的微中小企業,該怎麼辦?

Facebook
Twitter
疫情後逐漸消失的22種職業
身在其中的微中小企業,該怎麼辦?

徵才與工作評論網Glassdoor分析上百萬條徵才訊息後,統計出22項因COVID-19疫情衝擊最慘烈的工作,這些工作所開出的平均缺額已經大幅下滑將近50%。Glassdoor也依嚴重程度來排序:

  1. 聽力師:下滑70%
  2. 活動策畫:下滑63%
  3. 產品展示員:下滑63%
  4. 配鏡師:下滑61%
  5. 廚師:下滑56%
  6. 執行助理:下滑55%
  7. 美容諮詢師:下滑53%
  8. 侍者:下滑51%
  9. 造型師:下滑50%
  10. 教練:下滑47%
  11. 品牌大使:下滑41%
  12. 寵物美容師:下滑41%
  13. 物理治療師:下滑40%
  14. 實習生:下滑39%
  15. 教授:下滑39%
  16. 人資專員:下滑37%
  17. 應付帳款專員:下滑37%
  18. 接待員:下滑35%
  19. 講師:下滑34%
  20. 銷售經理:下滑34%
  21. 會計人員:下滑29%
  22. 業務執行:下滑27%

雖然這項在美國的調查未必能反應在台灣的現況,不過在近一年的商務交流中,感受到整體的趨勢是差不多的。像是一些活動策展公司都裁員近兩成,也影響到廣告設計公司的業務量。朋友開的SPA館業績掉了八成,直到解封後才慢慢回到疫情前的七成,差一點就要倒閉。

餐飲業更是重災區,學員開的火鍋店,每月要虧50萬,已經連續虧損半年,連我們企管顧問業都是慘不忍睹,長期在大陸經營的台灣顧問講師更是一片哀嚎,疫情到現在課量只剩下不到三成,更慘的是,就算回國後,企業也不敢找其來上課,畢竟教育訓練是高度群聚產業,這樣的風險誰都扛不起。

傳統製造業也是受災戶,像是全球製鞋龍頭寶成集團,上半年副總級以上減薪10~30%、5,300名員工輪流休無薪價、湖南廠裁員4,000人、越南廠裁3,000人,直至近期才宣布12月起回歸正常,不過比起同期營收是足足少了150多億,可說是損傷不小。

數位轉型:外送廚房

疫情逼著許多行業不得不轉型,或是展開組織、商業模式的變革,以因應疫情不明朗的將來。而數位轉型是最明顯可見的方式,遠距工作、電商平台架設、直播導購、自媒體串流、線上會議及學習…等,這些模式都逐漸被傳統產業所接受,甚至像沃爾瑪額外在補貨系統上導入AI及大數據。

最近觀察到一種新興的餐廳型態,不再需要選擇黃金地段,而是選擇在市區中心,人煙稀少的巷子裡,也不用時尚或文青風的裝潢設計,而是簡單乾淨的廚房就好,這種叫做「外送廚房」的模式便應運而生。

這種「外送廚房」不是傳統的便當店,而是偏向簡餐店,有牛排、豬排、魚排、考雞…,每份餐點平均在220元左右,貴一點的還要350元左右,還有附沙拉和湯品,但不一樣的是,這餐廳只有「外送」。以前想說這個價錢不如就到有店面的吃就好,但疫情肆虐下,外商公司員工或是中高階主管,就會直接點這類高級一點的簡餐。

沒想到這種沒有招牌的廚房,就靠著簡潔的網頁,搭配著外送平台,從一間小廚房做到一個大廚房,員工人數近20名,網頁也升級成了精美的網站,但google地圖上卻找不到它,這就是餐飲類的數位轉型,透過數位化,改變了傳統餐廳的營運模式,也帶來疫情後時帶的商機。

尋找新的疫情商機

不只數位轉型,COVID-19也造就了一波「疫情商機」,我的一位EMBA學長本身是經營40年的知名電機代理商,在疫情強烈的衝擊下,嗅到疫情商機。從德國引進深海製程技術,並將其應用在消毒殺菌的清潔用品上,從沐浴乳到殺菌噴劑,研發了十多項的產品,一下子就被大品牌生技集團先預購幾千瓶,目前正著手興建廠房,準備在明年量產上市。

包括我們自己也是,為了避免群聚的疑慮,除了開設了小班制的國際顧問師證照課程外,亦結合資深媒體記者、主播及特效師,新增影音事業部,替企業拍攝品牌影片。剛成立便與知名科技大學建立產學合作關係,並陸續承接到案子,替公司開闢一條新的道路。

不過也的確看不少傳統的微中小企業,還在等待市場大復甦的那一刻,沒有意識到轉型或變革的需要,甚至抗拒改變,依然照著疫情前的模式在經營,想當然耳,下滑及淘汰的命運便會降臨。當發現有些職業正在逐漸的消失時,也代表產業生態鏈在慢慢的改變,若不幸身處其中,趁早面對,趕緊行動,才不會被疫情所擊敗。

來源:經濟部中小企業創新服務計畫專欄

作者:心惢文創總經理 蔡緯昱

更多創業創新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