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創業專欄103_五座金鐘得主,為夢負債2.4億。你是追夢型,還是務實型企業主

Facebook
Twitter
五座金鐘得主,為夢負債2.4億
你是追夢型,還是務實型企業主

相信大家這幾天都看到了一則震驚演藝圈的新聞,本土綜藝資深主持人召開記者會,宣布破產並積欠2.4億元的債務。債務之龐大令人不可思議,這位不太吃喝嫖賭,又德高望重的資深藝人,怎會欠下如此龐大的債務?

不是投資LED,也不是投資餐廳,或是海外房地產,而是「拍電影」,什麼!拍電影竟然要賠那麼多錢!?那為何迪士尼、華納兄弟、環球影業每年都賺到快翻過去?

的確光是Marvel系列就幫迪士尼帶進了225億美金的票房,但慘賠的電影多到講出來你可能都不相信,像是2019好萊塢的《X戰警:黑鳳凰》:估計慘賠1.2億美金。《貓》:估計慘賠1億美金。《魔鬼終結者:黑暗命運》估計慘賠1.2億美金。《雙子殺手》:估計虧損7,500萬美金。

上述電影可都是知名大導演及好萊塢巨星的超強組合,但觀眾不買帳,就是不買帳。而國片基本上就更是一場很難贏的「賭注」。連20多年前,星爺拍的《大話西遊》最後也是慘賠6,000萬港幣(2.3億台幣),直接就把自己的彩星電影公司給拍倒了。而當年拿了8座金像獎,由陳可辛執導的《投名狀》最終也是虧損了上億元。

好萊塢模式:先市場分析、再找錢拍攝

拍電影跟創業有啥關係?基本上拍一部電影,等同於公司開發一件產品,而票房就是產品上市後的營收,盈虧肯定是自付的。拍一部電影需要三種角色來促成,一是製片公司,負責籌措資金。二是導演劇組,負責拍攝執行。三是發商行,也就是電影院或數位媒體通路(DVD)。

一般來說,在製作前期好萊塢的基本模式會先做「市場分析&潛力評估」,透過發行商的角度,去分析電影類型、觀眾族群、劇本、導演及演員陣容及市場走向,等確定可以投資後,才會開始尋找資金。本質上是極具商業模式的藝術創作,因為製片商及發行商都是商業組織,不可能做賠錢生意。

然而這位資深綜藝主持人完全不走「商業模式」,而是「追夢模式」,因為通常是等資金到位才會開拍,但資深綜藝主持人卻是先拍電影再借錢,相反的策做策略,才陷入負債累累的惡性循環當中。

「追夢型」or「務實型」企業主?

這就是我經常會問一些微中小企業主:「為什麼要創業?」這個問題很快就可以分辨出是屬於「追夢型」還是「務實型」的創業家。「追夢型」的就像這位資深綜藝主持人,滿腔的電影夢,忽視風險控管及成本預估。老是跟投資人說:「贏你的輸我的!」這樣的確是蠻危險的,賠錢的機率也會很高,因為創業更需要一顆理性的頭腦。

「追夢型」企業主:專注夢想、忽略風險

從過去的經驗,真的不難發現這位資深綜藝藝人的風險控管真的是有很大的進步空間。2011年的《帶一片風景走》賠了1,800萬。2012年的《球愛天空》最終慘賠4,500萬。2014-15年《鐵獅玉玲瓏1&2》雖然加起來有1.2億的的票房,但拍攝成本不低,也是虧損了近千萬,前後加起來賠了近7,000萬。

但他依舊不死心,繼續籌錢拍電影,因接觸到高利息的地下錢莊,才會讓債務如滾雪球般的滾出了2.4億。這是很典型的「我創業是因為…想完成某人的夢想」。我不反對「創業追夢」,但如果只有一顆追夢的心,很容易讓自己陷入危險之中,因為創業不是輸一場球這麼簡單,而是輕則信用破產、負債累累,重則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不可不慎。

「務實型」企業主:且走且戰、沉潛待機

另一種「務實型」創業家,縱使有熱情,但「有幾分錢做幾分事」,即便創業一定需要冒險,但覺不會讓自己深陷泥沼當中。最典型的就是魏德聖導演,在拍攝《海角七號》之前,其實魏德聖是想拍《賽德克.巴萊》,但無奈在籌措250萬所拍攝的demo影片,無法得到投資人的青睞。

但魏德聖沒有再去借貸,而是沉潛了五年之久,獲得了新聞500萬的補助,片商投資1,500萬,再加上自己抵押房子貸款的3,000萬。但魏德聖並沒有拍攝原先設想的《賽德克.巴萊》,而是先拍攝「商業型」電影《海角七號》。

沒想到在網路口碑的推波助瀾下,成為史上國片票房第一5.3億的佳績,在當時僅有《鐵達尼號》在其之上,亦拿下六座金馬獎,成為台灣電影史上的奇蹟。也因為《海角七號》的成功,魏德聖才能有機會重啟內心塵封已久的《賽德克·巴萊》。

拍電影跟創業很像,完全不知道結局是什麼,只能一直燒錢、一直燒錢,並期待票房能讓自己在電影歷史上留名,但90%都是事與願違,90%都不免走向衰亡。微中小企業主不是賭徒,不要老想著「一把決生死」,反而要像「職業牌手」,七分技術,三分機運,靠的是專業與經驗,而不是一股想要贏的追夢熱。

來源:經濟部中小企業創新服務計畫專欄

作者:心惢文創總經理 蔡緯昱

更多創業創新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