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創新專欄46_史上最大航空罷工案是公司壓榨,還是空姐貪得無厭?

Facebook
Twitter

史上最大航空罷工案是公司壓榨,還是空姐貪得無厭?

三種常使員工想要離開公司的主因?

至今截稿為止,長榮罷工已邁入第6天,堪稱史上最大航空罷工事件,累積取消航班超過400班,影響旅客近十萬人,損失金額高達6億台幣。媒體及網路上正面及負面消息瞞天紛飛,有支持、也有反對。有網友說:「空姐貪得無厭!」也有人說:「公司不壓榨,誰要冒這風險出來罷工?」無論是公司、工會或是空服員都有自己的立場。

長榮罷工事件,其實不只是這幾個角色的對立關係而已,還有「乘客」、「股東」這兩大「利益關係人」(事實上還有旅行社、政府、空廚供應商等,但今暫不討論過多範圍)。事件落幕後,「公司」、「旅客」、「員工」這三大利益關係人所面臨的結果無非是:

(1)工會成功替員工爭取獲得大多數權益

罷工空服員利益增加,公司(股東)利益下降,旅客利益下降

(2)工會無法替員工爭取獲得大多數權益

罷工空服員利益減少,公司(股東)利益上升,旅客利益上升

(3)工會與公司呈現拉鋸戰

罷工空服員利益減少,公司(股東)利益下降,旅客利益下降

雖然不是這麼單純的三分法,但這種一消一長的必然窘境告訴我們,商業世界好像就是透過「壓榨他人,去求取最大利益」,好似在這薄利時代「沒有血汗工廠,就難有高利」。那到底企業要不要壓榨員工,換取對公司(股東)的最大利益?還是要對員工好生伺候,然後損失股東利益?

這問題一直都是勞資雙方在爭論不休的問題。難道只有這兩種選擇嗎?就沒有其他解套辦法嗎?這問題覺不是「簡而言之」就可以回答的,但可以從這次事件提供一個思考點給微中小企業主:「為什麼你的員工要罷工?」,「為什麼你的員工那麼容易離職?」就長榮罷工事件,不難看出常使員工想離開公司的原因。

一、薪資問題

「如果你只有香蕉,就只能請得起猴子」,這是不用多說的道理,二十年前真的比較容易用香蕉請得到獅子,但現在看來是比中統一發票還要難。主因是現在職場人力程度呈現兩極化,能力很好的員工一下就能往更好及更大的企業發展,而能力平平的人則不斷停留在某個程度的薪資領域,後者多半屬於從一家企業「水平式」地跳到另一家企業,薪資及位階難以有大幅增長。

好比我的一位學員,能力不錯,在一間30人左右的中小企業上班,才三個月不到,已經是三個專案的PM。老闆看他能力好,就陸續給他加工作,從一開始的七點下班,到最後都十一、二點才走人,卻只加了一點加班費,結過兩個月後,這員工便提了辭呈。

老闆驚覺後立刻挽留,開了升遷、加薪及增派人手的條件給他,甚至開出每月本薪再多一萬五的條件,希望他再多留兩個月緩衝及交接,但為時已晚,因為已經有大公司看上他,準備要他去上班了。

聽說之後老闆用了三個人去頂他的位子,可是成效卻是普普,「人再請就有」、「你不做,後面一堆人搶著做」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求職者的能力及專長普遍不高,所以企業主若遇到一個不錯的人才,「寧願多給一點,讓他能留多久是多久」的策略是很重要的,因為人才本就不容易留在微中小企業,但當下替企業創造的價值與效益是相對划算的。

二、加班問題

這就要討論到「長工時是不是等於高績效?」其實聽過不少上班族「如何打混摸魚」的故事,然而探究之後發現不少原因竟然是「反正都要加班」,那就不急著把事情做完。「加班」被台灣人看成是「高績效」的代表,好像沒加班就代表你工作不認真、不盡責。但看在外國人的眼裡,「加班」可能更代表著「沒效率」或「管理不當」所造成的。

公司有「加班文化」容易導致員工有一種「反正還有加班時間可以做」的預設心理,因此在正常工作期間就不會讓自己處在一個高效能的狀態。如果一份大多數人三小時可以做完的報告,在沒有時間壓力的情況下,你會多久做完?高效能需要時間壓力去促成,而時間壓力可以強化人的專注力,只要專注力一提升,自然效能就會提升。

【三、管理問題

這一點可能是許多人沒有看見的隱形原因,罷工事件一直延燒,幾位資深空姐就爆料長榮的「高壓式管理」、「權威式領導」,像是「學姊學妹制」、「生病請假常被刁難」、「颱風天強制飛行」、「解約要賠一大筆違約金」等,加上此次罷工成員多是年紀輕的空服員,是否透露出長榮的管理模式對於新世代員工產生了不小的衝擊和摩擦?

「管理風格的衝突」也是我在許多微中小企業上常看的現象,尤其是傳統產業,這類產業的管理模式通常承襲過去,至今變化不大,因此對於自我意識較強及個性化鮮明的新世代來說,高壓式管理勢必會引發新生代員工的不滿與抵抗。

若再加上薪資及工時等問題,無疑是一堆乾材遇上了烈火,肯定是一發不可收拾。一位資深顧問說:「津貼和禁搭便車都只是油和火而已,真正的可燃物是長久以來的高壓管理風格,促使員工逐漸向工會靠攏,最後才引發罷工風波。要是工會沒有空服員的加入,那這場仗根本打不起來。」

勞資雙方這一戰已經打了百年,只要企業不找出雙贏的平衡點,相信還可以再打個千年。企業主該怎麼突破,可能不是念個MBA或是套個KPI就行,經營路上我們或許需要更多的人性思維與智慧。

來源:經濟部中小企業創新服務計畫專欄

作者:心惢文創總經理 蔡緯昱

更多創業創新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