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創新專欄44_從「空無一人」到「百場包場」的《出發》

Facebook
Twitter

從「空無一人」到「百場包場」的《出發》

感性行銷只是推力,瘋狂堅持才是關鍵

陳彥博,一個你應該不陌生的名字,2011年成功挑戰250 km南非喀拉哈里沙漠超馬賽及2013年的520 km澳洲內陸超馬賽後,成為亞洲首位完成世界七大洲、八大站極地超馬賽事的極限運動選手,並於2016年四大極地賽取得最高總積分,成為2016年「四大極地賽總冠軍」。

這樣驚人的成績,是陳彥博18年來的積累,自開始參加極限超馬賽事後的十年,陳彥博把它拍成一部紀錄片《出發》。但5/31上映後,票房比預期的還要「淒慘」,縱使台灣人很多人都知道他,也知道他那「不可思議的成就」,甚至出書、到各地演講,但面對好萊塢大片的夾殺,讓陳彥博在6/5時發了一篇感嘆文,「午夜場空無一人,自掏腰包買票進場,眼淚還一直流、一直流……」

《出發》午夜場空無一人圖取自陳彥博臉書

但在此文一發後,隔天各家媒體立刻大幅報導,觸動人心的標題「戲院空無一人!陳彥博1人包場哭了」,讓陳彥博的臉書發文背轉發近5,000次,也讓《出發》一片在端午節出現買不到票的盛況。許多企業單位也發出「包場」的邀請,累積至今已近百場,電影院排程都到七月才能完全消化完,甚至連韓國瑜也帶著同仁並邀請弱勢兒少、清寒學子及市民到電影院「包場」,用行動力挺陳彥博,藉此帶給大家更多正能量。

短短一個禮拜《出發》就逆勢成長,突破500萬票房,片商也因此加碼繼續在許多戲院延長上映時間。這是一個相當典型的「感性行銷」,透過「空無一人」、「自掏腰包」、「一直哭」來告訴群眾,這件事需要你們更多的支持,才能把想要表達的精神傳遞出去。

《出發》逆勢成長,突破500萬票房圖取自相知音樂

我相信這絕對不是陳彥博「已經預設」要刻意作出來的宣傳手法,因為「悲情牌」不是一個很好的行銷手法,操作的不好,很容易就成了「討拍」的嘴臉,反而弄巧成拙。畢竟《出發》是國內少數高規格的紀錄片,耗資6,000萬的實打實電影紀錄片,所以陳彥博的不甘心不只是票房,更是不願意讓一群人的心血就這樣結束了。

《出發》這個案例我想分享的,不是如何善用這種「感性行銷」,讓媒體大篇幅報導你的故事,然後讓你的商品大賣。而是要告訴微中小企業主一件比行銷更重要的事,就是你對事業及產品的「堅持」有沒有幾盡「瘋狂」的地步。

很多時候我們都太在意行銷了,不是說行銷不重要,而是行銷只是個「助燃推進器」,公司本質或產品本身才是「太空梭本體」,很多人整天說行銷有多重要,但沒有「優質的產品」,行銷只會讓消費者「看到」,最終是無法真正「打動」或「感動」顧客。

就拿最近一位業主來說,希望我們能幫忙讓他的公司及產品上媒體宣傳,在我們瞭解他的產品本身不具有「打動人的亮點」後,報了一個業配價給他,並跟他說:「其實你就算花了錢,還是一樣沒用的」,因為這為業主的故事中只有「錢&炫富」,沒有「感性的初衷」。他的產品只有「功能&價格」,沒有一點「感動&價值」,只會上一次新聞,或是連上都無法上,更別談會不會被「轉發」,一夕間被大量的轉發。

反觀陳彥博的《出發》,雖是紀錄片,但絕對是「有血、有肉、有生命力」的一部紀錄片,或許大家會因為一時的媒體報導或是同情支持去看,但更重要的是看完的「後座力」。大家看完都被「打動了」,很多人都無法想像怎麼可能在如此嚴刻的環境下要跑個幾百公里,每跑一步都是堅持與放棄的選擇。

《出發》四大極地超馬賽奪冠

若當你知道所有的極地超馬賽都是「沒有獎金」,且一趟動輒百萬的幾費都要「自己出」時,你會更加佩服陳彥博是一個「瘋狂堅持」的人。在還沒成名以前,就曾丟了1,000家企業要贊助參賽經費,但最後只有2家願意的窘境,但他這十年就這樣咬緊牙根,挺了過來。

創業亦是如此,很多時候業主來問我行銷該怎麼做,如何讓產品爆紅,如何上電視媒體,我都會先跟對方探究「你的亮點」是什麼?如果又要講到品牌行銷時,那就會聊到「你有多堅持」或「你有多瘋狂」?因為「感性行銷」要讓消費者看見的不是「產品有多好」,而是產品能不能「打動我」。

《出發》感動大家的不是畫質有多棒、主角有多帥、剪接技巧有多好……,而是背後那種堅持所帶給大家的「感動」與「正向」的力量。當你下次想運用感性行銷時,先問自己兩個問題:「你花了多少時間在優化你的產品/服務?」,還有「你有多瘋狂的想讓你的產品/服務超越其他人?」

來源:經濟部中小企業創新服務計畫專欄

作者:心惢文創總經理 蔡緯昱

更多創業創新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