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創新專欄09_【Q&A】員工績效不如以前該怎麼辦?

Facebook
Twitter

【Q&A】員工績效不如以前該怎麼辦?

企業主:之前是我先生在管理,我先生比較能壓住員工,但我心比較軟,如果用嚴厲規定又怕反效果,管理方面我會用業績去分析,還有員工回我他一個月有3萬就好(他原本平均45k)

我常認為企業跟人體是很像的,打一個噴嚏並不止是一個噴嚏,背後涉及是一連串超過10幾個生理化學反應,有時候更像《007大戰金槍客》中的經典台詞:「表面上是一支電話,但實際上它是一隻…刮鬍刀;而這支表面看起來是刮鬍刀的,實際上它是個…吹風機,至於這支吹風機呢?它還是個刮鬍刀!」

員工的績效是外在行為,所以績效管理是管理員工的「外在行為」,大多數員工都可以在一定範圍內受到績效管理(獎懲機制)的驅動,但超出一定範圍,或是牽涉到「內在動機」時,績效管理就會有所限制,甚至引發反效果。

就像這位企業主所提的:原本領45k的員工,如今卻覺得領30k就好。依照業績計算的績效管理,似乎是不管用了。這時可以考慮往「內在動機」去思考可能的原因,以抓出問題點。

其中企業主提到「之前先生偏向強勢管理,但自身在管理上較人性化」,從中可以推測員工受到強勢管理而被迫提高績效(領到45K),但換成人性化管理,反而績效卻降低(領了30K)。可以從幾個因素去探討:

02.影響績效降低各種因素

【一、員工本身無經濟壓力】

自身有經濟壓力的員工,基本上很容易受獎勵機制的外因推動,多做就多領、少做就少領、沒做就等於零,而無經濟壓力的員工,再多的獎勵刺激都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像是某些生活優渥的90後,吃家裡、住家裡、用家裡、不用養小孩、更不用父母,甚至還可以當個伸手牌,隨便都能活,還需要靠多那幾千來激勵嗎?

另一種是老員工,做久了,小孩也大了,一切生活開銷都很正常,不用再付學費、車貸、房貸…一堆的,加上年紀大了,慾望也少了,獎勵機制也是無法提高其工作績效。諸如此類無內在驅動力的員工,靠業績計算的獎勵制度基本上都效果平平,因為夠用就好,若因此採取強勢管理,不無可能在高壓下這類員工會求去。

【二、員工本身工作性格傾向】

內在驅動力除了一些外在壓力外,還有一種內在因素:「工作性格模式」(可參考微型企業如何花少錢、找對人

《D型員工》通常企圖心較強,賺錢慾望較大,獎勵制度通常對D型員工相對有效果,你可去觀察80%的超級業務都具高D特質。80%的企業主也都具有高D特質,像這位企業主的老公應該是D型的,凡事都希望快快快、趕趕趕、講結果、談賺錢、不喜歡囉嗦,不過工作時脾氣應該不太好,員工在高壓下被推向高績效表現(45k)。

《I型員工》雖然容易被獎勵制度推動,但若獎勵標準是依難度等級來制定(像是業績10萬/3%、30萬/5%、50萬/7%),I型員工就很會容易停留在10萬/3%這級距上,這時要推動I型員工,就很需要教育訓練來強化他們的信心和技巧。

《S型員工》是所有類型中,物慾和企圖心較低的,不能說他們沒有上進心、也不要說他們消極或是被動,這只是每個人的性格不同,就好比你不能強迫山根去當海賊王一樣。我有個S型的學員喜歡喝白開水、吃清淡的食物、假日睡覺、月領28k就覺得算足夠了,如果你員工是這一型的,只能說金錢類獎勵對他們是真的是蠻沒吸引力的。若要推動S型員工績效提高,完善的作業SOP及教育訓練很重要,但真的不要硬逼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價值。

《C型員工》的績效很看獎勵制度標準(下一點會提),C型員工很會計算合理性,如果獎勵制度不合理,或是公司不依照制度走,還有一堆條件限制,那縱使有能力C型員工也只會做到70分,而且還會騎驢找馬,絕不會一直待下去,講簡單一點就是不會讓你ㄠ一輩子。若要推動C型員工績效提高,那獎勵制度和落實性就很重要,看得到吃不到的,C型是一下就看穿的。

【三、獎勵制度的級距】

獎勵制度很看產業生態和屬性,也很難有個標準,但最簡單的標準就是「人性」,級距拉很大(10萬/3%、50萬/10%),任誰都覺得是在裝傻嗎!最近聽到一個不小的業務單位,去大陸經營的幹部,其中領導獎金要十年後才能領,天啊!十年,都不知道公司會不會倒,某種層面是一種相當不合理的制度,除非你被逼到無路可去,否則不會接受這樣的獎勵制度。

【四、市場環境的改變】

有些產業曾有輝煌的過去,有些產業則是當紅的炸子雞,如果市場環境越來艱困,是否要考慮調整獎勵級距,有個做道路救援的企業主說,以前隨便做每個月營業額都5、60萬,後來捷運、高鐵蓋起來,加上金融風暴後租車觀念流行,現在每個月要維持20萬都很辛苦。如果拿以前盛況的獎勵級距用在現在,當然員工會覺得難度高很多,這樣自然獎勵制度也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其實員工績效不好還有很多很多因素,在《績效!績效!》這本書中就提出15個主管應注意的問題,但還沒考慮到外部因素、職場人際關係、企業文化、主管領導風格…等,企業經營比養小孩要困難,不是餵什麼都可以長大,經常是怎麼餵都長不大,雖然常要耗費心力,但卻也有豐厚的回報。

來源:經濟部中小企業創新服務計畫專欄

作者:心惢文創總經理 蔡緯昱

更多創業創新專欄